Interius公司最新数据揭示:慢病毒载体平台能助力CAR-T/NK细胞靶向递送,提高治疗可及性

2025-08-19

前沿导读

CAR-T细胞疗法的获批彻底改变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,然而,这类疗法在临床推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障碍,包括制造复杂、缓慢、成本高昂、细胞来源受限以及患者因病情进展而错失治疗机会。当前,体内基因工程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,该方法将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直接给予患者,实现体内细胞修饰(图1A)。递送载体涵盖病毒载体(如慢病毒)、脂质体或聚合物纳米颗粒,可递送多种遗传物质。无论采用何种载体,所有体内基因工程策略均面临核心挑战——将遗传物质精准递送至目标细胞。近年来,体内基因工程(尤其是CAR-T细胞领域)已从临床前概念验证阶段迅速发展至临床测试阶段。


劲帆一站式in vivo CAR-T服务平台

劲帆医药凭借多年在基因治疗载体和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经验,能够为CAR-T及其他细胞治疗研究者提供全流程服务,包括CAR分子设计、具有靶向性病毒载体的设计、CAR病毒制备、免疫细胞制备与表型检测以及体外和体内药效评价。


 


2025年7月,《Molecular Therapy》期刊发表了题为“Targeted in vivo delivery of genetic medicines utilizing an engineered lentiviral vector platform results in CAR T and NK cell generation”的研究论文。首次系统报道了通过设计VSV-G融合蛋白(Gen 2.1 Fusogen)与CD7结合蛋白的组合,实现对T细胞和NK细胞的特异性转导,并在人源化小鼠和食蟹猴模型中验证了体内生成CAR细胞、清除B细胞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。


01 Gen 2.1融合蛋白的合理设计实现了载体的重定向

为实现遗传药物的体内特异性递送,研究人员利用VSV-G蛋白“结合”与“融合”功能相互独立的特性,基于其与天然受体LDL-R的晶体结构,通过计算机模拟识别出Q10和I182关键位点,并假设引入相反电荷突变(如Q10K或I182E)可破坏LDL-R结合而不影响融合活性(图1B)。实验中,构建包膜为不同突变型VSV-G的慢病毒载体,检测其对SupT1细胞的转导能力,发现Q10突变未能有效屏蔽LDL-R结合,而I182D/E突变显著降低了转导活性;进一步通过加入CD7结合子验证融合能力,结果显示引入CD7结合蛋白后,突变载体可恢复对CD7+细胞的剂量依赖性转导,效率接近野生型VSV-G(图1C)。最终对比发现,I182E突变在高滴度下非特异性转导更低,因此被选定为最优的“去靶向”突变位点(图1D、1E)。


 

1 设计慢病毒载体实现靶向递送

(图片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02 Gen 2.1融合蛋白和CD7结合蛋白的包膜载体实现靶细胞特异性转导

为验证优化后的CD7结合蛋白的靶向性,研究人员使用CRISPR技术敲除SupT1细胞中的CD7基因,并对其进行转导实验。结果显示,携带Gen 2.1融合蛋白和CD7结合蛋白的载体无法转导CD7缺失细胞,而野生型VSV-G包膜的载体仍可高效转导,说明该平台的转导依赖于CD7的特异识别(图1F)。此外,该平台还展现出良好的通用性。研究人员构建了靶向CD7、CD4和CD8的scFv结合蛋白,并用于转导来自不同供体的PBMCs(外周血单个核细胞,免疫细胞)。结果显示,CD4结合蛋白选择性转导CD4+细胞,CD8结合蛋白转导CD8+细胞,而CD7结合蛋白可同时转导CD4+和CD8+细胞中的CD7+亚群(图1G、1H)。


03 INT2104特异性转导T/NK细胞并产生功能性CAR+细胞

研究人员基于CD7在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,开发了携带CD20 CAR的慢病毒载体INT2104,通过Gen 2.1融合蛋白与CD7结合蛋白的协同作用,实现对体内T细胞和NK细胞的精准转导(图2A)。体外实验表明,INT2104可有效转导激活的人PBMCs中的CD4+、CD8+ T细胞及NK细胞(图2B),转导效率与传统体外制备的CAR T产品相当;转导后的细胞与CD20阳性B细胞系(Raji、Daudi,图2C、D)共培养时,展现出强效的剂量依赖性杀伤活性,且该活性完全依赖CD20抗原的存在,证实了CAR介导的特异性识别(图2E);此外,转导细胞可大量分泌IFN-γ、TNF-α和IL-2等关键效应因子,且CAR+ T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AR T细胞,进一步验证其功能活性(图2F-H)。这些结果共同表明,INT2104无需体外扩增即可直接诱导功能性CAR T和CAR NK细胞的生成。


 

2 INT2104转导过程中生成具有功能性的CAR+细胞

(图片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04 评估INT2104转导B细胞的风险

无论CAR T细胞产品通过体外制备还是INT2104体内生成,B细胞非预期转导均会有安全性风险。为评估该风险,研究人员在健康供体分离的原代B细胞、套细胞淋巴瘤(MCL)/滤泡性淋巴瘤(FL)/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患者PBMCs及B细胞肿瘤系中测试INT2104转导潜力。结果显示:即使在高感染复数(MOI)下,健康供体原代B细胞也未发生转导(图3A);测试的B细胞系(Nalmö, DB, VL51, JVM13, Recl)仅在超生理水平MOI时检测到微弱阳性(图3B),与GFP载体无法转导B细胞系的数据一致;MCL/FL/CLL患者的B细胞样本同样未见转导迹象(图3C)。

 

 

3 评估INT2104转导B细胞的风险

(图片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05 INT2104转导的PBMCs可杀伤表达CAR20的B细胞

进一步研究非预期转导的CAR20+ B细胞是否仍可被INT2104转导的PBMCs杀伤。研究人员采用WT VSV-G转导人B淋巴瘤细胞系DB,使其表达CAR20和GFP或单独的GFP。将四名供体的INT2104转导PBMCs与上述DB细胞系共培养后,评估CAR介导的细胞毒性(图3D)。结果显示:INT2104转导PBMCs能剂量依赖性杀伤DB细胞,无论其表达CAR20和GFP或单独GFP(图3E);共培养组存活的DB细胞中CAR+GFP+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(图3F),表明表达CAR20的B细胞仍可被INT2104生成的CAR20效应细胞杀伤。


06 静脉输注INT2104至人源化小鼠可生成CAR+ T/NK细胞并清除B细胞

随后,研究人员通过人源化小鼠模型(标准NSG-CD34与Hu-IL15转基因NSG)验证INT2104单次静脉注射效果:标准模型(图4A-F)显示,无论供体B/T细胞比例差异(图4B)或剂量如何,治疗组在第7天时外周血CD20+/CD19+ B细胞均显著下降(图4E),第21天显示完全清除且持续至第47天,同时血液(图4F)及脾/骨髓/肝(图4M)中均检出CAR+ T细胞(含CD4+/CD8+);Hu-IL15模型(图4G-N)进一步证实NK细胞扩增(4.41-7.46%, 图4J)后,脾脏可定量检测CAR+ NK细胞(≈5%, 图4N),且两模型均实现B细胞清除(图4K)与CAR+ T细胞生成(图4L),全程无小鼠体重下降或死亡,以上结果充分证明INT2104可在体内持久生成功能性CAR T/NK细胞并彻底清除B细胞,且安全可控。


 

4 静脉注射INT2104至人源化小鼠可生成CAR+ T/NK细胞并清除B细胞

(图片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07 INT2104输注可清除B细胞肿瘤

为验证体内生成的CAR细胞是否具备真实杀瘤能力,研究人员在携带Raji B细胞瘤的NSG MHC Ⅰ/Ⅱ小鼠模型中开展了功能验证。研究人员先通过注入表达荧光素酶的Raji细胞建立系统性肿瘤负荷,随后注入1×107活化的PBMC,并在第二天给予单次INT2104静脉输注(低剂量6×105或高剂量1×107TU/只)。结果显示,高剂量INT2104组在治疗后22天内实现肿瘤完全清除,低剂量组在26天内亦达成相同效果,而对照组肿瘤持续进展。流式分析显示,CAR+细胞自第14天起出现在高剂量组外周血中,并与B细胞消失时间高度一致。低剂量组中CAR+细胞检出率较低,但仍观察到肿瘤清除(图5)。


 

5 将INT2104输注至小鼠体内可清除已形成的B细胞肿瘤

(图片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 

08 食蟹猴静脉注射INT2104可实现T/NK细胞特异性转导

研究人员继续采用食蟹猴模型展开剂量探索性研究。研究采用嵌合型HIV/SIV gag-pol(xHIV)构建INT2104替代载体(图6A),单次静脉注射2×109TU/kg后第4天进行解剖(图6B)以规避适应性免疫干扰。ddPCR结果显示原病毒DNA在脾/肝/骨髓等高CD7+组织富集,免疫荧光证实CAR蛋白仅表达于脾脏CD3+ T细胞(图6D)和NKG2A+ NK细胞(图6E)以及肝脏CD3+ T细胞(图6F),而肝细胞(HNF4α+, 图6G)、肺组织及巨噬细胞均无表达(表1),同时外周血CD20+ B细胞显著减少53-84%(图6C),证明该载体突破物种限制后仍严格靶向T/NK细胞并介导早期抗肿瘤活性,为临床安全性提供关键证据。


 

6 静脉注射INT2104至食蟹猴体内可导致T细胞和NK细胞的特异性转导

(表格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
1 组织学检测第4天脾脏、肝脏和肺中CAR蛋白表达详情

(表格来源:Andorko JI, et al, Mol Ther., 2025)

 


讨论总结

尽管自体CAR-T细胞产品已成为B细胞恶性肿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疗法,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:患者特异性细胞产品的制备过程复杂,给药前需要进行淋巴细胞清除化疗,以及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可及性。随着靶向递送系统和载体工程技术的进步,体内CAR-T细胞疗法的潜力正在逐步实现,多种技术被用于尝试实现对靶细胞的特异性递送。


本研究开发的INT2104平台采用工程化慢病毒载体,通过融合Gen 2.1与CD7结合蛋白,实现了对T细胞和自然杀伤(NK)细胞的靶向转导。该平台在人源化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(食蟹猴)中系统地验证了其靶向性、安全性和CAR细胞的功能活性。研究提供了体内生成CAR-T/NK细胞并清除肿瘤的实验证据,为开发体内CAR疗法提供了关键的概念验证支持。


目前,INT2104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(NCT05869566),有望在未来重塑CAR疗法的开发与应用范式,拓展细胞与基因疗法的可及性与临床应用范围。

分享

地址:中国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七路128号 市场:17720522078 人事行政:027-62439686 邮箱:marketing@genevoyager.com

BD:17720514121(BD总监)/ 13886000399(BD经理)/ 17720511475(BD经理)

本公司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疾病治疗及临床诊断。

关于我们 技术平台

地址:中国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七路128号 市场:17720522078 人事行政:027-62439686 邮箱:marketing@genevoyager.com

BD:17720514121(BD总监)/ 13886000399(BD经理)/ 17720511475(BD经理)

本公司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疾病治疗及临床诊断。

© 2023 JinFan All RIGHTS RESERVED . Digital BY VTHINK
鄂ICP备2022017457号  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184